1. <tbody id="bdged"></tbody>
      <dl id="bdged"></dl>
      <bdo id="bdged"><address id="bdged"><noscript id="bdged"></noscript></address></bdo>
    2. <track id="bdged"></track>

      <option id="bdged"></option>

      <track id="bdged"></track>
      天門干驛鎮

      干驛鎮古稱"晴灘",又稱干一,北濱華嚴湖,南涉至沉湖離仙桃市區20公里,東距漢川市田二河鎮4公里,離武漢100公里;西北到竟陵28公里,荷沙公路橫貫中部,為天門東大門。

      干驛鎮歷史悠久,地處平原,土地肥沃,溝渠縱橫,素有"魚米之鄉"的美稱。明朝時設為驛站,稱晴灘驛、干灘驛,清雍正時更名干鎮驛,簡稱干驛,沿用至今,為千年古鎮。干驛鎮是著名的僑鄉,旅居海外的華僑、華人近萬人,分部在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泰國、越南、日本、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、法國、德國、俄國等36個國家和地區,主要聚集在東南亞。

      干驛鎮是天門民間曲藝"碟子、蓮湘、三棒鼓"的發源地,民歌、小曲的寶庫。

      【歷史沿革】

      干驛為天門東鄉名鎮,歷史悠久。上古時期,這里是煙波渺的云夢澤北部邊沿的一環水灘地,時有漁民在晴朗天氣到此曬風炊煙。久而久之,這塊無名灘涂便被人們依其自然特征和作用,稱為"晴灘"了。故后人常稱"古晴灘"。相傳到了商代,已成為漢水北邊一塊不被水淹的干河灘。漸有人群來此定居,從事漁樵牧耕。引來過往船只到此拋錨避風,停泊過夜,補充食品薪炭,進行商品交換。于是,人們以其他理地貌特征,呼之為"干灘"了。隨著交換范圍的擴大,參與交換的人增多,交換場所逐漸固定,便形成了早期的集市。宋初,集鎮發展到相當規模,成為漢水之濱的重要商埠,按鎮的建制,稱為"干灘鎮",簡稱"干鎮"。

      明憲宗成化十三年(1477年),在此設置巡檢司。成化十七年(1484年)在此設驛站,初稱"晴灘驛",后改稱"干灘驛"。清雍正四年(1726年),改名為"干鎮驛",簡稱"干驛"(現在為方便又寫為"干一"),沿用至今。屬天門縣官城村(清末改稱鄉)官四里。巡檢署、驛站和村(鄉)址均設于此。

      民國元年(1912年),為干驛區公所駐地。民國十五年(1926年)為干驛分區駐地。民國十八年(1929年)為自治區駐地。1930年春,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了干驛區干驛鎮蘇維埃政府。1932年2月,屬天漢縣蘇維埃政府。民國二十七年(1938年),為天門縣第三區干驛鄉駐地。1943年春,日偽軍將干驛鄉改為河北鄉聯保處,屬漢川縣二河區日偽政權。與此同時,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,于1943年春建立了干驛抗日民主政府,屬天漢縣天沔行政委員會(1944年2月改稱天門縣行政辦事處)第一聯鄉。

      1946年5月,建立干驛鎮政府,直屬縣南行政辦事處(縣級)。1946年7月,為國民黨天門縣政府干驛鄉公所駐地。1948年4月28日,干驛解放。同年6月,建立干驛愛國民主政府,屬天漢縣第四區。1949年7月,劃歸天門。1950年10月,屬天門縣第三區。1951年6月,為縣轄鎮鎮址。1952年7月,為第四區公所駐地。干驛為區轄鎮。1956年5月,為干驛指導組駐地。1958年7月,為干驛區公所駐地。同年9月為東方紅人民公社社址。1961年4月,為干驛區公所駐地。1975年11月,撤區并社,為干驛公社社址。1984年3月,為干驛(縣轄)鎮人民政府駐地至今。

      【飲食文化】

      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干驛人,極其講究飲食文化。千百年來,形成了以魚類為主、具有濃厚水鄉特色的菜肴體系,及滾(燙)、爛(熟)、淡(甜)的地方風味。有客到來干驛,好客的主人往往請客人到"三蒸魚"的發源地、百年老店"天禧酒樓",去品嘗正宗的"天門三蒸"。所謂"三蒸",系指用餾子制作的泡蒸甲魚(鱉)、泡蒸鱔魚、泡蒸才魚(烏鯛)。

      在干驛城鄉,凡喜慶宴席,頭道菜都是"天官賜福"即雜燴。據傳,在明朝萬歷年間,祖居鎮中的周嘉謨,因晉升吏部尚書(尊稱天官、大冢宰)回鄉祭祖,在祭祀吉日,桑梓父老絡繹不絕地登門慶賀,為酬謝眾鄉親,在事先準備不足的情況下,周天官臨時要家人們將鎮上各飯店酒樓制備的山珍海味、雞鴨魚肉等各式菜肴收集來,用大鍋燴于一體,取肉魚蛋三鮮聚集的形象,及親友團聚、主客同喜與回警祝福之意,將雜燴取名"全家福"。以開"流水席"的方法,每桌端一盆子以招待。事后,鄉民們為紀念周天官賜宴的盛事,便將菜名改為更加吉利的"天官賜福",并約定俗成,列為正式宴席上的頭道菜了。在傳統的佳肴之中,還有一道紀念世居東岡嶺(今六灣村)的明代兩京國子監祭酒魯鐸的"祭酒瓤鱔",民間簡稱為"魚卷"或"鱔魚卷"。除上述名菜外,還有蒸鯰魚、酥全魚、清沌鯽魚、清煮黃鱔、鱖魚火鍋、肘子肉等著名葷菜和聲名遠揚的糊茼蒿、芋茸、藕蒸菜等獨特風味的素菜。

      干驛小吃在傳統小吃名單中,深受世人贊賞的酥麻鍋奎,用料精細,制作考究。剛出爐的鍋奎,有如獅子頭,羅漢肚。二面焦黃,中間綿軟,酥軟相濟,香氣四溢。在名點中,還有麻糖、麻葉、管子糖、麻棗、酥糖與起酥月餅。

      【民風文化】

      干驛民歌,以其質樸的鄉土氣息為世人所喜愛,故有"民歌寶庫"之稱。至今流傳的200多首民歌,仍為本地群眾哼唱。鎮上的民歌愛好者鄢時昌(1940-1988),編創新民歌數十首,其中有18首分別獲得省、地、縣優秀民歌獎。民間藝人和優秀民歌手周秋成、周壯仙、張鳳珠等,先后到北京匯報演唱過《車水情歌》、《望郎花開》、《湖鄉好風光》等新民歌,受到中央領導的贊賞和首都人民的好評。盛行于干驛地區的"打蓮湘"、"調皮碟子"、"打三棒鼓"、"劃干龍船"等民間文藝形式,是舊社會干驛人選荒謀生的手段。而今,成了地方舞臺保留的傳統節目?,F在,鎮上的中老年人,將"秧歌舞"、"碟子舞"、"腰鼓舞"、"蓮湘舞"和舞劍,當作健身項目,早晚匯聚在一起,開展自娛自樂活動。干驛的民間剪紙(俗稱雕花樣),以其樸素大方,形象生動,層次鮮明的特色,在藝林獨樹一幟,深受各地群眾喜愛,不少婦女用其作繡花樣板和裝飾品。干驛人制作的紙花拉開,更是多姿多彩,美不勝收,是市場上深受歡迎的工藝美術品。1984年,鎮文化站挖掘民間工匠設計制作的"僑鄉古鎮"大型宮燈,榮獲湖北省首屆春節花燈調展銀獎。鎮上還有影院、溜冰城、卡拉OK廳、舞廳、休閑茶館、工人俱樂部和老干部活動中心等活動場所。經常開展足球、籃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、門球比賽。

      【干驛名人】

      近代華僑

      干驛是天門的重點僑鄉之一。1965年就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安全系主任的魯超先生(1915-),朱嶺村人。是在世界衛生組織擔任領導職務的第一個華商專家。他為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,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據不完全統計,鎮區范圍內,現在國外的僑胞與外籍華人共有1850戶,7371人。分布在印度、印尼、越南、柬埔塞、新加坡、日本、美國、英國、法國等36個國家和地區。

      歷史名人

      干驛人才輩出。明朝就出了不少高官顯宦。盛傳的"一巷兩尚書",指的是同居陶家巷的明代戶部尚書(尊稱地官、大司徒)陳所學和禮部魏尚書(尊稱春官、大宗伯);"前面一天官"指明代吏部尚書周嘉謨;"座后一祭酒"指明代兩京國子監祭酒(尊稱大司城)魯鐸。清末(1889年),本鎮下街人周樹模(1860-1925年),字少模,號沈觀。參加殿試,列一甲五名(即二甲二名)進士,選庶常,曾任黑龍江巡撫兼中俄勘界大臣。北洋政府期間,曾兩度充任平政院院長,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與軍伐割劇而兩度辭職。為世人所尊敬。

      在干驛,還出了一批文人名士。清代國畫師魯岱、鄢貞、鄢旭山,書法家李云驤,在畫壇書苑獨樹一幟,享有盛名。清末優貢、著名經館塾師陳心源(1881-1954,沙嘴村人),著有《陳涉發難論》、《四軍銘》詩文,熱情謳歌農民運動和新四軍的豐功偉績,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揚。

      0599289fce3ee08d298941481c5c43fb.jpeg

      干驛小龍蝦美食文化節

      網站簡介廣告服務標識說明聯系方式法律聲明建議投訴
      国产精品特级露脸AV毛|人妻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|亚洲精品无码中文字|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|69堂无码国产精品色四婷婷专区
      1. <tbody id="bdged"></tbody>
        <dl id="bdged"></dl>
        <bdo id="bdged"><address id="bdged"><noscript id="bdged"></noscript></address></bdo>
      2. <track id="bdged"></track>

        <option id="bdged"></option>

        <track id="bdged"></track>